时间: 2024-10-10 21:32:45 | 作者: 开云直播篮球
如果说有一种艺术能够最终靠绳线在指缝间来回穿梭而承载悠悠古韵,那么这种艺术一定非“手编”莫属。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体验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触摸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的律动,是我研究这门艺术的初心。
非遗手编是以绳、草、竹、藤为媒介的一种传统编结手工艺。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远古时代的各地民间工匠充分的利用材料本身的特质,创造出编、结、辫、扣、扎、绞、缠、网、串、盘等上百种编结技法。但小学生该如何学习呢?是按部就班地“照抄”这些传统结艺吗?创新思维又该如何体现?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我进行了一次课程实践。
绳结课上,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平结”的由来:如果航海中遇到大风,水手便把船帆收起一部分用绳捆绑,通过减少帆的面积来减轻风力对船只的影响。这种卷绕在桅杆上捆绑帆的结,完成后形状扁平,因而叫作“平结”。第二步是学习基本技法。对于刚刚接触绳结的小学生来说,看到四根线同时来回缠绕都觉得一头雾水,为此,我将步骤提炼为四步口诀法:“L线—上搭—下穿—收紧”。学生边重复口诀,边模仿我的动作,一遍遍地练习,再与视频、步骤图等相结合,最后熟练掌握了。
解决了难点,可初期作品仍然欠缺美观性。于是,我把典型作品的编制过程录制下来,让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作对比,他们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线的松紧程度影响了美观性,每一次收紧时力度均匀,作品就会工整美观。“对比观察法”果然立竿见影,这种严谨的、始终如一的态度也正是非遗匠心精神的体现。接着,我们进入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找作品中的结法。学生们兴趣盎然,边观察边找出了平结、斜卷结、球形结、螺旋结四种结法,这些基本结法通过不同的重复、组合、排列方式,能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他们带着发现的欣喜,满怀激情地投入了创作,纷纷感叹:“原来,仅靠基本结法就能编制出这么精美的作品。”就这样,复杂的非遗手编艺术就在小学生手里“玩”了起来,“玩”出了现代孩子的审美。
如何把传统的技艺运用于现代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呢?在“旧物穿新衣”主题学习中,学生们运用三股辫的结法设计花瓶,让矿泉水瓶摇身一变,成为居家创意单品;运用平结、斜卷结等基本结法,编制出了图案新颖的背包……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打卡校园”,为幸福童年的相册留下精彩瞬间。非遗,真的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校园中,在孩子们的心里。
在手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充分的发挥非遗艺术课程群优势,探索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融合模式。比如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三百手编”系列活动——编“100双红军草鞋”、编“100颗闪闪红星”、编“100个中国结”,寓意不忘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建设平安富裕、幸福和谐的当代中国;去年10月,五一小学金帆书画院“阳光下成长”大型书画展不仅为手编作品开辟了展示专区,还让学生们现场进行创作,并与观众互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手编艺术。
前不久,在海淀区学校非遗课程研讨展示会上,我惊喜地发现,刻板的陶艺教学原来也能充满童趣,高贵的蚕丝被也能出自小学生的手作——从养蚕到煮茧,再到抽丝,都是孩子们亲手实践的成果。看到教师们都在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也在不断实践中思索:如何将名师工作室与学校教育的特点高效融合?如何在课程建设和作品创新方面找到突破口?我们接下来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